中宏網內蒙古7月26日電 盛夏七月,地處鄂爾多斯高原西北部的杭錦旗,天高云闊,綠草如茵,花繁葉茂,風光旖旎,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寸草不生、毫無生機飽受風沙之苦的沙漠貧困旗縣。通過黨委政府政策性支持、企業產業化投入、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治沙、生態、產業、扶貧四輪驅動平衡發展的“庫布其模式”,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中國樣本”,全球首個“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的永久會址……各項殊榮接踵而來,30余年,杭錦旗立足當地資源條件和特色要素,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和一體化保護,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思路進行產業發展謀劃,激活綠色資源,促進跨界融合,政府、企業、群眾協同發力,共同打造綠色生態,開創綠色發展新模式。
建設“標準地”,實現多方受益
為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有力吸引華能、三峽、長龍浙科等大型企業入駐,有效推進新能源領域補鏈延鏈強鏈,杭錦旗人民政府委托旗屬國有企業主導組建平臺公司對全旗風電、光伏項目用地統一進行規劃、流轉、收儲、整合,以“標準地”模式為光伏項目施工企業供地,最大限度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減成本,讓企業真正實現了“拿地即開工”“拎包入駐”和“輕資產”運營,高效保障了國家能源大基地建設。同時,為保護農牧民利益,為農牧民爭取了項目前期30元畝/年的土地流轉收益和項目落地后20元畝/年的二次補償,以此不斷帶動更多企業和農牧民參與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建設,從而形成多方共贏的良性循環新局面。
推行“以工代賑”,助農就業增收
杭錦旗在全市率先出臺《杭錦旗在重點工程項目中大力實施以工代賑促進當地群眾就業增收行動方案》,明確“以工代賑”路線圖、施工表,大力推行“以工代賑”模式,鼓勵引導農牧民廣泛參與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防沙治沙等工程項目建設和運維管護,不斷提高農牧民工資性收入。建立“兩庫兩單”(以工代賑項目庫、勞力庫、勞力培訓清單、勞動報酬清單),歸集多元數據,精準掌握項目、人員動態,目前全旗儲備“以工代賑”生態治理項目22個。同步構建了“基地+企業+合作社+農戶”多層次利益聯結機制,支持嘎查村集體經濟組織以資金、資源、土地等入股,并由農牧民一肩挑起沙地治理與日常管護雙重責任,農牧民可獲得項目建設資金30%的工資及40元每畝的植被管護費,最大限度擴大農牧民參與面,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目前,全旗90%以上的防沙治沙項目都通過“以工代賑”方式實施,累計參與農牧民達10.44萬人次,支付勞務費約5220萬元,通過有償勞動構建起了群眾參與防沙治沙和生態建設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條群眾增收和生態融合發展的綠色之路。
做好“生態文章”,共享綠色福祉
在草牧場改良方面,早在2021年,杭錦旗人民政府就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草則草、宜林則林”的原則及“生態項目推進、村企聯戶改良、散戶分步實施、配套產業保障”的模式,制定實施百萬畝草牧場改良計劃。利用檸條、楊柴等植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適應性強、能夠防風固沙的特點,計劃在“十四五”期間,通過項目爭取、社會資本投入、發動農牧民自發參與等形式,使全旗草牧場改良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項目啟動當年,在伊和烏素蘇木北部沙區、生態脆弱區和干旱硬梁區就成功種植檸條、楊柴等優質牧草15萬畝,致力打造以檸條為核心的草牧場改良示范區。近年來,杭錦旗摸索出“政府監管、企業種植、農牧民管護”的新路徑,由檸條種植公司負責檸條前期種植、中期養護、后期驗收全過程管理,確保三年內成活率達到80%以上,由農牧戶負責檸條種植的日常監護管理,項目驗收合格后,向企業收取20元/畝管護補貼(農牧戶管護不善的,不予補貼),形成“生態生計兼顧、生產生活并重、治沙致富共贏”的草牧場改良杭錦模式。如今,3年前種下的檸條和楊柴長勢喜人,昔日的荒漠正逐漸變為優質草牧場,為發展“大牧場”現代化畜牧業奠定堅實基礎。
“百萬畝草牧場改良項目實施以來,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加入種植檸條和楊柴的隊伍中,草牧場修復了,生態變好了,曾經的馬群、駱駝群也重現了,除了牛羊產業鏈條形成,馬奶、駝奶等產業也蓬勃發展。”蘇木黨委書記哈斯額爾德尼說。
為充分挖掘檸條、沙柳的經濟價值,發展生態經濟,杭錦旗人民政府依托造林補貼、螞蟻森林、草原治理、森林撫育等項目建設,圍繞檸條產業正在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同開展灌木林廢棄物混合發酵高效利用科研項目,探索將沙柳檸條平茬剩余物等生物質顆粒作為綠氫、綠醇生產原材料使用來發展綠色工業,形成閉合式生態經濟循環產業鏈,不斷塑造經濟新優勢,打造地方經濟發展的“金字招牌”。
路徑一新,滿盤皆活。杭錦旗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質量和效益,創新探索和諧發展之路,政企民同心發力,不僅美了“生態”還富了“口袋”,讓生態綠成為杭錦旗的底色,共同繪就了綠色生態新畫卷,實現了經濟生態“雙豐收”。(李瑞 王曉琴 閆小平)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m.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