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內蒙古10月9日電 針對旗內煤礦治理難題,準格爾旗以傳統礦區綠色治理技術為基礎,結合新時代發展需要和地區特色,以農光互助養殖、牧光互補、天然草場輪牧等改革舉措優化農牧業結構,在實現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基礎上,實現土地優化可持續利用和鄉村振興。
準格爾煤田是全國特大型煤田之一,查明含煤面積占轄區面積的75%,1976年被列入國家煤炭資源重點開發地區。然而,這一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如煤礦排土場坡度大、邊坡陡峭、土壤結構級配失調、土壤貧瘠、水肥易流失、土壤板結和土壤侵蝕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植被的退化,使土地后續的利用變得困難,且由于礦區數量多、分布廣、體量大,因此礦區的生態修復成為一項復雜且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準格爾旗秉持“生產經營智能化、設施設備節能化、排污排放標準化、運輸運營低碳化、生活設施清潔化、生態治理一體化”的綠色發展理念,遵循“經濟社會生態系統共贏和挖金山治礦山還青山”的工作思路,準格爾旗始終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喬灌草搭配”的原則,采取屬地鄉鎮統籌協調、相關部門聯合監管等措施,積極推動綠色礦山創建工作。
準格爾旗開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綜合治理,規劃形成“一心、一帶、六區”的“116”總體布局。在這一布局中,“一心”代表美麗鄉村居住中心的建設,“一帶”指的是景觀大道和觀光帶的規劃與建設,而“六區”包括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生態養殖區、果樹種植區、林下休閑區、小雜糧種植區以及工業旅游區,這六個區域將綜合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產業結構轉型、交通基礎設施布局、礦區復墾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整體治理,構建了一個全面的發展框架。具體舉措包括:
防止水土流失:針對排土場邊坡,通過分級整理結合局部整地,完善截排水系統,增加坡腳攔擋、穩定表層坡面,恢復坡面植被覆蓋等措施,最大限度消除因水土流失而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確保安全。
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通過科學、系統的生態修復措施修復損毀土地,有針對性地實施土壤改良,為后期作物正常生長及機械化作業奠定基礎條件。通過科學合理的植物配置,恢復地表植被覆蓋,有效改善區域生態功能與景觀環境。
土地可持續利用:依據項目區基本條件特性,堅持“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宜草則草”,在項目區生態系統長期穩定健康基礎上,為后續產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與項目區可持續發展。
振興鄉村:通過農光互助養殖、牧光互補、天然草場輪牧等產業規劃使農牧業結構得到改善,農牧業全要素生產率顯著提高,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實現美麗宜居鄉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使農牧民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準格爾旗圍繞礦區治理和礦區可持續發展,雙管齊下,推進全旗礦山綠色發展。
傳統治理工藝及措施:邊坡防護工程、排土場防護林帶、經濟果林種植、邊坡整形工程、人工牧草地提升改造工程、灌溉工程、生態集水工程、道路生態提升改造工程。
融合鄉村振興:農光互補:2023年,準格爾旗在13000余畝復墾區上探索建設風光農牧林,發展“板上發電、板下養殖”能源發展新模式。目前,已經成功建設了429畝的光伏發電項目,包括3+6兆瓦和4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這些項目的電力將用于充換電站、板下養殖、煤礦租賃以及并網消納等多個領域。據預計,這些舉措每年將為企業節約約2000萬元的成本。
以“暖芯屋”充換電站為例,板上6兆瓦的光伏發電項目為這里提供電力,實現全自動礦卡車無人換電。運煤礦卡車來到這里,司機無需下車、貨箱無需升舉便可實現換電。每臺電車與油車相比,節約能耗成本45%,減少370噸的碳排放。“充換電站能夠滿足煤礦車輛日常短距離運輸,費用可以比燃油車節省一半,最重要的是實現了從發電到用電零碳排放。”
牧光互補:板上光伏產業釋放綠色動能,板下養殖產業也發展得有聲有色。板下經濟主要發展“萬牛養殖”“日光養雞”“日光養羊”,目前板下已養殖高端牛種700多頭。板上板下產業通過引進企業飼養和租賃場地等方式,形成企地企民“共贏共富”的局面,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萬牛養殖項目由準格爾成立的8村1社區集體公司統籌建設統籌管理,萬牛養殖一期工程在這里流轉復墾土地7300畝,設計存欄2500頭牛,目前牛棚已全部投入使用。下一步,準備養殖奶綿羊2萬只,高原肉雞5萬只,通過這種模式,讓集體經濟穩步增收,實現村民共同致富。
通過對礦山生態修復,融合鄉村振興產業,最終實現讓鄉村綠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生態效益:進行綠化提升改造后礦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徹底優化提升了原來煤礦排土場與受到開采活動擾動的地貌景觀,使受到破壞的區域綠化覆蓋率提升,植物配置豐富度增強,并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同時隨著治理區域提升改造的進行,區域內森林與草原生態功能也在穩步提升,生態狀況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逐步優化,生態安全功能不斷增強。2023年已完成治理面積1261.4公頃,其中栽植行道樹129.8公頃、栽植防風林318.5公頃、邊坡造林813.1公頃。5座綠色礦山建設順利推進;7座綠色礦山典型示范區年底即可建成;8座整山整溝治理項目完成治理面積69.5公頃;8個集中連片治理項目涉及4個鄉鎮40個煤礦,完成治理面積1064.414公頃;其他煤礦完成治理面積127.486公頃。
環境效益:通過方案的推進執行,礦區企業自我發展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增強。同時,以綠色開采、清潔生產為抓手,努力推廣充填開采、保水開采等資源利用率高、廢棄物產生量小、水重復利用率高的開采方式,并且提高對礦區環境破壞較小的開采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基本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全旗截至上半年底,全旗規劃新建的110萬千瓦光伏電站項目完成備案,12座煤礦36MW屋頂式光伏電站并網發電,4800千瓦時全智能充換電站建成投用,12臺純電礦卡已投放到應用場景,3兆瓦光伏電站并網發電、6兆瓦自發自用、自我消納電站項目有序推進。
經濟效益:礦山生產過程中能夠堅持協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推進生態經濟型產業模式,豐富生態業態和產品,初步實現資源建設和開發利用相結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綠崗就業,有效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助力綠色發展和生態幫扶。全旗上半年累計引種試種經濟林1280公頃、種植優質牧草322公頃,建成“牧光互補”肉牛養殖項目4處、3處萬牛養殖基地正在建設,新上風光農牧林田園、一體化項目兩個,5萬只羊5萬只雞養殖基地1個、萬畝小雜糧基地1個、1000棟高標準日光溫室大棚基地1個。以薛家灣鎮力量煤業大飯鋪煤礦為例,通過在塌陷區種植葡萄、果樹,推進以生態農業、葡萄酒莊項目為主的復墾區治理,打造集種養殖業、果酒加工、休閑度假、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生態產業鏈,帶動當地村民在項目區打工,人均年增收5萬元。
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礦山企業所在鄉鎮、街道均成立了專門的工作機構負責礦地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及時解決了農牧民與礦山企業因土地、生態環境、礦區移民等方面產生的矛盾糾紛問題。礦山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各類社會公益事業,支援地方基礎建設,提供就業機會,讓周邊百姓實實在在享受到礦產資源開發帶來的實惠。
科學有效的提升礦區整體產業布局,推進“生態修復+光伏”“生態修復+農牧業”“生態修復+經濟林”等修復模式,打造生態修復工程示范區,社會效益顯著。
一要履職履責,在全發力上高壓推動。企業、鄉鎮、部門要主動擔當作為,積極溝通對接,加大統籌協調調度力度,旗林草局重點打破整山整溝治理中用地的政策性壁壘,旗自然資源局對接市局加快方案備案進度,督促未計提煤礦足額計提基金;鄉鎮要牽頭抓總、統籌謀劃實施“打基礎、利長遠”的配套基礎設施工程,做好水、電、路等的保障。全員發力、盡職盡責,以高壓態勢推動下半年綠色礦山建設任務高標準完成。
二要對標對點,在全業態上高點推動。各煤礦企業、非煤礦山企業按照“二十條措施”,對照準格爾示范點,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推動綠色礦山建設,有效統籌復墾綠化、生態治理、產業配套等多方面工作,推進現代農牧業、旅游觀光、光伏+等多元化產業發展的全業態治理模式。
三要創新機制,在全配套上高位推動。首先,建立積極的實行協同工作機制。落實“屬地牽頭、領導包片、部門發力、聯合執法”協同工作機制,從規劃方案的編制、評審、備案到實施,企業、鄉鎮、部門形成合力,創新工作舉措、完善配套機制。其次,強化監督獎懲機制銜接。將督促檢查作為提升建設質量的推手,讓實實在在的執行成為企業主動整改的抓手。將綠色礦山建設工作與企業生產經營、信用體系互促互建,對假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移除綠色礦山建設名錄,采取聯合懲戒措施;對主動作為、治理成效好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表彰獎勵。第三,建立健全融媒體監督機制。將主動作為、治理成效好的礦山企業,通過電視臺、公眾號等媒體進行廣泛宣傳表揚,樹立正面典型,達到示范引領作用;將不作為、推諉扯皮,治理成效不好的礦山企業通過暗訪的形式予以曝光。第四,充分發揮包片機制作用。四個包片區領導要主動上手,帶頭組織相關負責人、各單位工作人員按照“二十條措施”的標準、要求,深入片區督導檢查實施情況,結合聯合執法行動,統籌推動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第五,不斷加大監督考核力度。加大綠色礦山建設工作在全旗“五位一體”考核中的分值比重。旗紀委監委發揮監督執紀作用,持續強化跟蹤問效。
四要定時定位,在全目標上高速推進。編制了《準格爾旗綠色礦山建設規劃(2021—2025年)》,制定了“二十條措施”,明確“一年一變化、三年大變樣、實現綠色礦山生態修復成為全區乃至全國典范區”的時限和目標。這就需要從分解任務目標到制定時間表、明確路線圖,一年內要干什么、干成什么、要抓好哪些時令性工作,統籌好其它工作,通過清晰明確的規劃,高速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在具體實施中總結好的經驗做法,創新性開展工作,先破后立,樹立典型示范,廣泛推廣應用。
五要精建精管,在全周期中高質推動。不斷完善監測監管體系,以全生命周期服務監管態度推動綠色礦山建設高質量實施。針對已建成、在建的典型示范、試點綠色礦山,明確“誰來管、管什么、管成什么樣子”,要將精心建設的“綠水青山”呵護好、管理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企業要對綠化苗木、工程設施等進行后期養護管理,推動產業項目實現可持續發展;部門委托第三方評估機構對該旗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分區域進行監測,形成“體檢”報告,為生態修復治理提供支撐。
六要經濟轉型,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加快構建“現代能源經濟+綠色礦山建設+鄉村振興”的綜合發展模式,利用礦區復墾土地發展種植養殖業和光伏產業相結合的農光互補產業,助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有機統一,礦區高質量轉型發展邁上了新臺階。同時,打造宜居環境,為吸收外地企業投資增光添彩。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