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近年來,烏海市以實施“科技興蒙”行動為抓手,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全力推動創建國家高新區工作,財政研發投入逐年遞增,平臺載體建設穩步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屢創新高,開創了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
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日益完善
烏海市相繼出臺《烏海市“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印發《烏海市科技計劃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烏海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等政策,明確烏海市“十四五”期間科技重點任務,補齊了科技資金管理短板。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推動高新技術企業獎補30萬元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獎補5萬元舉措納入《烏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烏海市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持續優化科技創新營商環境,兌現10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和自治區企業研發中心科研獎補500萬元。
國家高新區創建工作有序推進
自市委、市政府將創建國家高新區列為全市“一號工程”以來,烏海市持續高位推進創建工作,組建工作專班,出臺實施方案,全力推動烏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創建國家高新區。目前,已完成了《烏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產業發展規劃》《烏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戰略規劃》初稿編制工作,印發了2023年度創建國家高新區工作任務清單,強化對各產業園、各成員單位的日常調度,確保重點工作落實落細,力爭今年12月底前完成科技部掛號。
“研發投入攻堅行動”取得實效
近年來,全市財政研發投入持續保持23%的增速。烏海市不斷完善科技政策,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去年落實企業研發投入后補助資金1035.5萬元,同比增長242.94%。深入開展研發費用歸集工作,對42家重點企業進行“一對一”指導,推動R&D經費投入達到7.8億元,同比增長32.65%,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09%,位列自治區第三。全市財政科學技術支出1.71億元,同比增長34.65%,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1.51%,位列自治區第二。推動專項資金撥付率達到100%,位列自治區第一。
科技創新平臺載體隊伍壯大
烏海市出臺《烏海市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高質量培育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制定了詳細的工作舉措,形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持續涌現,創新型領軍企業快速發展的格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2023年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申報工作的通知》,實施月調度機制,建成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庫。
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50家,培育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20家,自治區級企業研發中心達到42家,認定科技領軍企業2家。成功備案烏海職業技術學院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云博科技企業特派員工作站、烏海市科創中心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等3家工作站,工作站覆蓋高校院所、國有企業和科技型民營企業,推動企業科技特派員工作向縱深拓展,目前已入庫企業科技特派員88人,服務企業總數達到214家。持續推動烏海市科技創新孵化中心建設,一季度已完成土地掛牌摘地、土地測繪、勘界、可研報告編制、施工圖設計招標等工作,正在進行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預計2024年12月完成建設。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提升
2022年,烏海市登記認定各類技術合同43項,技術合同成交額近4億元。圍繞烏海市科技創新工作實際和企業技術需求,備案2家自治區級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提升科技服務業的質量和水平。引進華東師范大學趙晨博士團隊與國家能源集團煤焦化有限責任公司共同開展CO_2與焦爐煤氣重整增產甲醇關鍵技術攻關,推動創新主體進行技術升級。引進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科技人才團隊,實施“黃河流域內蒙古段湖泊底泥污染控制與生態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實現烏海湖底泥淤泥安全處置與生態高值化利用。推動內蒙古東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馬凡華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科技人才團隊開展“摻氫天然氣內燃機關鍵技術研發及示范應用”項目。今年3月23日,市政府與內蒙古科學技術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產業技術創新、成果孵化轉化、創新人才培育、企業培育孵化、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積極推進與清華大學在創建國家級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技術創新中心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新征程上,烏海市將以創建國家級高新區為契機,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深入落實“三個全覆蓋”計劃,全面開展“雙倍增”行動,持續提升整體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m.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