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內蒙古7月19日電 烏海市以數據賦能推進人社公共服務向街道社區延伸、與社區基層治理互融互促,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深化政務服務改革,推進人社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烏海市轄海勃灣、烏達、海南3個縣級行政區,20個鎮(街道)、83個村(社區),常住人口55.81萬,戶籍人口43.6萬,城鎮化率95.88%,是國內率先實施城鄉一體化改革的城市之一。近年來,烏海市人社局按照人社部推動公共服務向基層延伸要求,緊緊抓住烏海市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和自治區級新型智慧城市的有利契機,以街道社區為依托,以網格員隊伍為主體,以民生數據共享為支撐,以精準服務平臺為載體,將人社工作與基層治理互融互促一體推進,讓人社服務更加精準便捷,基層社會治理更加智慧高效。
推動公共服務向基層延伸,打造群眾身邊人社服務品牌
一是建設社區人社服務工作站。在全市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置人社綜合服務窗口,為社區工作人員配備辦公電腦、打印機、高拍儀、電子簽名板等標準化硬件設備,按照有窗口、有設備、有系統、有人辦的標準建成83個村(社區)“人社服務工作站”,梳理群眾密切關注且辦理頻次較高的就業創業、社會保險等領域76項公共服務事項委托社區受理辦理,最大程度方便群眾家門口辦事。二是推動人社服務自助辦。為社區配備人社自助服務一體機、“人才e站”服務終端等自助設備,將靈活就業參保登記、就失業登記、社保證明查詢打印、社保待遇資格認證、求職登記、崗位推薦等40余項服務事項納入自助辦事清單,方便群眾就近自助辦理。三是推行服務事項“全市通辦”。將下沉至社區的服務事項辦理要件、辦理環節、辦結時限等要素進一步規范,打破過去屬地經辦限制,以“人社業務綜合受理平臺”為統一入口,將下沉至社區的服務事項納入“全市通辦”。社區收取的辦事材料形成電子檔案后,推送至相關部門審核,辦理結果以微信掃碼、短信推送等方式及時反饋,群眾可在任意社區無差別辦理相關事項。
打破部門信息共享壁壘,搭建數字賦能精準服務平臺
一是建立精確到人的民生服務檔案。以全市近56萬常住人口基本信息為底層數據,與就業核心系統、社保業務系統數據全方位比對分析,將公安、民政、市監、教育、殘聯、退役軍人事務等部門共享信息疊加,建成了由居民就業、社保、戶籍、低保、學歷、工商登記等13類民生要素,122個信息項構成的人社民生服務檔案,同時向街道社區開放共享,為人社部門精準開展促進就業、參保擴面等工作和社區精細化管理服務提供有力支撐。二是搭建數字賦能精準服務平臺。以人社民生服務檔案數據為基礎,開發上線“人社數字賦能精準服務平臺”,平臺包括全員人口、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社保卡、資格認證、勞動監察、參保擴面、就業困難8個服務主題,通過各服務主題對不同群體進行數據篩查分析,人社部門精準掌握未就業人員的就業意愿、培訓意愿,未參保人員的收入情況、參保意愿,未辦理社保卡居民的辦卡需求等,在此基礎上,委托社區管理人員及網格員以上門幫辦、微信溝通、電話回訪等方式,精準開展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業、適齡未參保人員參保擴面等工作。同時,還可通過民生服務檔案中疊加的教育、民政、殘聯、退役軍人等部門數據信息,精確分析出重點人群政策享受情況,通過免申即享、上門送達等方式,確保人社惠民政策紅利最大程度釋放。三是動態生成民生服務畫像。通過綜合分析民生服務檔案數據,將每位居民的就業、社保、戶籍、教育、低保等多維度信息動態標注,讓抽象的數據以圖形畫像方式生動地展現,讓人社部門、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直觀了解社區居民基本信息、服務需求和服務軌跡,實時跟蹤、及時跟進為居民提供的精準化、個性化服務成效。
融入市域社會治理體系,形成多元化共建共享新格局
一是建立人社服務融入市域社會治理體系工作機制。依托786名專職網格員隊伍力量,為社區居民提供業務咨詢、信息采集、政策解讀、上門幫代辦等人社公共服務,由市域社會治理監督指揮中心對網格員工作開展情況調度管理,并納入工作績效考核,有效促進網格員幫辦代辦人社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開發上線網格員人社工作模塊。在網格員使用的“網格通”手機終端中嵌入參保意愿、求職登記、培訓意愿、待遇資格認證、上門服務和社區死亡人員上報等功能模塊,人社部門將收集整理的居民服務需求和上門采集任務,精確派發至對應網格員,網格員可快速準確定位服務對象開展個性化精細化工作。三是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上門送政策、貼心幫代辦”的暖心服務。人社部門按照人員分類,委托網格員為社區80歲以上老人、行動不便居民提供社保待遇資格認證、養老待遇查詢等上門幫代辦服務;為就業困難人員、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有就業創業需求的群體提供崗位推薦、技能培訓等服務;為低保對象、特困人員、返貧致貧人口等困難群體提供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服務。網格員在做好上門服務的同時,通過居民掃描APP中集成的人社政策二維碼,實現政策精準送達。此外,網格員將采集到的居民死亡信息第一時間上報,人社部門及時中斷不符合領取條件的社保待遇和就業補貼,避免待遇多發冒領,有效防范基金資金風險。四是推行“人社服務+社區治理”工作模式。居民通過掃描“智慧門牌”二維碼,及時獲取人社部門常辦事項指南和政策解讀,享受勞動爭議調解、勞動維權和靈活就業等線上服務,實現官方信息“掌上查”、政務服務“掌上辦”、全程辦事“零跑腿”。網格員通過移動終端掃描智慧門牌“二維碼”,即可登記、更新、維護個人信息,實現居民人房信息實時更新、動態掌握,推動社區精細治理邁上新臺階。
利用多源數據比對分析,夯實基金資金風險防控基礎
一是及時獲取社區采集數據。充分發揮網格員深入社區貼近群眾的優勢,委托網格員將采集到的居民就失業、生存狀態等相關信息第一時間上報,人社部門核實后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例如網格員將居民死亡信息采集上報后,人社部門及時核對死亡人員待遇類別、發放狀態,按規定中斷不符合領取條件的社保待遇和就業補貼,避免待遇多發冒領,有效防范基金資金風險。二是抓好業務經辦源頭管控。按照標準化受理經辦流程,將就業、社保業務經辦系統中的244個事項納入標準化經辦流程,強制所有業務必須通過線上“網上辦事大廳”和線下“綜合受理窗口”兩端作為統一入口,實行全業務鏈條閉環管理。對“非工作時間業務受理”“未經受理直接經辦”“一人代多人辦理個人業務”“不兼容崗位受理審核”等疑似或違規經辦行為數據全日志記錄,實時調度跟蹤監管,從源頭堵塞了業務經辦風險漏洞。三是強化事前事后安全監管。暢通公安、民政、衛健、市監等外部數據與人社業務經辦數據互聯渠道,依托“烏海市數據資源共享平臺”,開發上線人社批量比對和業務經辦在線核查功能,采取逐條核驗和批量比對相結合的方式,強化事前事后規則校驗,及時開展疑點數據篩查核實。
強化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守牢基礎網絡數據安全底線
一是建立信息數據信息安全管理機制。壓實信息安全管理責任,在數據交換、對外共享等環節將涉及個人敏感信息脫敏處理,有效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二是健全數據安全運行監管機制。對數據的獲取、分析、研判、預警等環節實行閉環管理,完善事前管審批、事中全留痕、事后可追溯的監管機制,筑牢數據安全防線。三是嚴格控制數據知悉使用范圍。按照最小授權原則,對基層經辦和社區管理使用信息系統實行分級授權,并加強數據保密、傳輸、存儲等安全管理,維護好企業及群眾權益。四是落實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委托有資質的第三方網絡安全公司,將部署至政務云中心的信息系統進行安全加固,完成網絡信息系統等級保護三級備案,同時加強日常巡檢,確保信息系統安全。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