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內蒙古1月31日電 1月31日,《內蒙古自治區2023年堅持穩中快進穩中優進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下稱《政策清單》)新聞發布會舉行。內蒙古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王濤就“區域評估+標準地”模式的具體實施方式以及助力工業企業項目落地作了解讀。
據悉,為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優化營商環境,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部署開展區域評估工作。區域評估涉及自然資源、發展改革、生態環境等7個部門,包含環境影響評價、壓覆重要礦產資源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節能審查等10項評估事項。2022年5月30日,內蒙古已按照既定時限圓滿完成了全部工程建設項目區域評估工作任務,涉及自然資源、發展改革、生態環境等7個領域的664項區域評估成果實現了免費共享使用。
王濤介紹,為方便企業和群眾使用,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門戶網站增設了“全區區域評估成果”專題,可通過 “區域查看”和“事項查看”兩種方式查詢。同時,區域評估成果匯聚到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系統,相關審批部門可共享使用。已有1500多個項目使用區域評估成果5790多次,累計為企業節約成本1.31億元,有效地提高了審批效率、減輕了企業負擔、加快了項目落地。
在“標準地”方面,2022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的指導意見》,正式啟動全區各類開發區內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標準地”就是在完成建設項目相關區域評估基礎上,設定建設項目投資強度、畝均稅收等控制性指標履約承諾出讓的國有建設用地。全區十二個盟市已經全部出臺“標準地”出讓實施細則,2022年共出讓“標準地”29宗,面積2301.86畝,出讓成交價款1.3億元。2023年1月,內蒙古自然資源廳出臺了《關于落實工業用地供應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實施細則》,推動工業用地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及彈性年期出讓,政策內容與“標準地”改革相銜接,多元化的供地模式可進一步為工業項目落地提供土地資源保障。
“‘區域評估+標準地’模式,在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土地要素保障能力上實現了1+1>2的化學效果,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為內蒙古實施‘畝產論英雄’提供了重要助力。”王濤如是說。
下一步,內蒙古自然資源廳將繼續做好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推進,積極主動指導各地深入實施,力爭在今年年底前“標準地”在新增工業用地出讓中占比達到30%,在“十四五”實現新增工業用地全部“標準地”出讓,為在內蒙古投資建設的工業項目提供更優質的用地服務。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m.fljgs.cn.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