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網新疆3月25日電 春風輕拂塔額盆地,萬物復蘇,生機盎然。在額敏縣喇嘛昭鄉布爾闊臺河下游,茫茫戈壁的石縫間,連片的沙棘苗在滴灌的滋潤下茁壯成長,晶瑩的水滴閃閃發亮,如同點點星光,喚醒了沉睡的大地,也喚醒了村民們的希望。
喇嘛昭鄉,這個曾因風沙大、土地貧瘠而鮮為人知的偏遠鄉鎮,如今卻因萬畝郁郁蔥蔥的沙棘林而煥發新生。這一切的改變,得益于毗鄰的九師白楊市一七〇團沙棘產業的強勁帶動。
2019年,喇嘛昭鄉黨委、政府實地考察一七〇團種植沙棘取得的成效后,決定在當地試種沙棘。幾年來,累計投入5600萬元項目資金,共栽種沙棘苗300多萬株,覆蓋2.3萬畝土地。其中,來自一七〇團的沙棘苗就達100萬株。去年,喇嘛昭鄉向一七〇團交售沙棘鮮果200多噸,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飲水思源,兵地情深。自2003年一七〇團搬遷至莫合臺與喇嘛昭鄉成為“鄰居”以來,雙方共克時艱,攜手發展。兵團人發揚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老兵精神,在戈壁灘上書寫著綠色傳奇。
2005年,為改變當地的生態環境,一七〇團首次嘗試在戈壁灘上種植沙棘,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嘗試,更是一次挑戰。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和摸索,2007年,終于突破了戈壁滴灌技術,讓沙棘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扎下了根。2008年,沙棘種植育苗基地成立,疆內外林果業專家的指導讓沙棘樹成活率大幅提升,戈壁灘逐漸披上綠裝。2012年,沙棘產業發展專班成立,至此,沙棘產業鏈不斷得以培育壯大。
歷經20多年的艱辛探索,如今,一七〇團的沙棘產業已經發展成為九師白楊市生產規模最大的特色產業。5.2萬畝的沙棘林,年產沙棘鮮果1.8萬噸,480余座育苗大棚,每座大棚可育沙棘苗5萬余株,那些曾經被視為廢棄物的沙棘果,如今變成了市場上的“軟黃金”,為職工群眾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沙棘,以其抗旱、耐堿、耐寒等特性,在當地種植推廣中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其醫用價值高,市場潛力大。2023年,新疆豐裕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落地一七〇團,建成冷庫、原漿生產線和灌裝生產線,年產沙棘產品達1.5萬噸,進一步推動了沙棘產業的發展。
而這一切的改變,也深深影響了毗鄰的喇嘛昭鄉。在喇嘛昭鄉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大力發展沙棘產業,投入巨資建設基礎設施,購買沙棘苗。如今,2.3萬畝的沙棘林已成為村民們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喇嘛昭鄉黨委書記王志強感慨地說:“是兵團人給我們帶來了希望,是沙棘產業讓我們走上了致富路。如今,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這都要感謝兵地融合發展的好政策。”
春天的喇嘛昭鄉,沙棘林里綠意盎然,村民們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間。他們或修剪枝條,或澆水施肥,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2025年,一七〇團計劃栽種沙棘苗3000萬株,預計可提供沙棘苗1200萬株至1500萬株,滿足市場需求。
一七〇團黨委副書記、團長李培先說:“沙棘不僅是我們的特色產業,也成為周邊鄉鎮、村隊的增收致富產業,更是兵地產業融合發展的支柱產業。我們將繼續為地方做好產業服務,共同打造兵地產業融合發展的標桿。”
而在不遠處的九師白楊市一六四團與塔城市阿西爾達斡爾民族鄉一棵樹村,兵地共建的玉米制種產業也同樣如火如荼地發展。
一六四團與一棵樹村是共建單位。在一六四團的牽線搭橋下,新疆墾豐種業有限公司流轉了村里的土地進行制種玉米的種植。2024年,全村1.5萬畝土地中,有9000畝種植了制種玉米,成為塔城市制種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的村。
新疆墾豐種業有限公司長期雇傭本村村民進行田間管理,每年使用季節工500多人次,累計支付勞務費在100萬元以上。村民們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等方式實現了增收致富。
村民黃玉銘將土地流轉后,搞起了家庭養殖,每年飼養的西門塔爾、新疆褐牛生產母牛穩定在20頭,僅出售牛犢就收入可觀。去年,他還花了20萬元新蓋了住房,生活越過越滋潤。
一棵樹村黨支部書記栗冠鵬感慨地說:“制種玉米能夠落戶我們村,是兵地共建帶來的好處,也是兵地產業融合發展帶來的好處。村里的富余勞動力得到了充分利用,村民們的收入也大幅提高。”
如今,兵地雙方正以沙棘和玉米制種產業為紐帶,共同繪制著一幅產業融合發展的新畫卷。這幅畫卷里,有兵團人的堅韌和智慧,有地方百姓的勤勞和樸實,更有兵地融合發展的美好未來。
據悉,九師白楊市已與塔城四縣市建立了12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成標準化生產基地25萬畝。2024年,通過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方式,帶動地方3.2萬農牧民實現多元增收,勞務收入突破1億元。(第九師融媒體中心 茍匯敏 通訊員 王高升)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