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夏六月的珞珈山下,武漢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的紫藤花正綴滿長廊。7月21日上午,海樂行聯會攜手武漢大學共同主辦的“全球金融視野下的國際稀有金屬價值鏈”專題講座在經管學術報告廳拉開帷幕。本次講座由海樂行聯會特聘專家講師陶沉生主講,吸引了來自校內外近四百名師生的熱烈關注;與此同時,寶武鋼鐵集團、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必和必拓(BHP)中國區代表等三家行業龍頭企業亦受邀旁聽,共襄學術盛會。
作為1990年生于成都的“九零后”學者,陶沉生憑借其跨學科背景與國際化的金融視角,已然在稀有金屬產業研究領域嶄露頭角。他本科畢業于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后獲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資源金融與計量經濟學碩士,并以全額獎學金赴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攻讀資源經濟與金融工程博士,研究方向涵蓋“稀有金屬供需博弈模型”“綠色金融工具的跨期定價”以及“地緣政治對全球礦產資本流動的影響”等前沿議題。 博士畢業后,陶沉生曾先后在瑞士信貸大宗商品及金屬衍生品部、國際清算銀行(BIS)巴塞爾總部進行學術與實務并重的工作實踐,參與設計了首批基于鈷、銦、鍺等稀有金屬的場外掉期(OTC Swap)風險對沖方案,并為歐洲新能源車供應鏈提供價格發現與套期保值的策略咨詢。2022年,他回國加盟海樂行聯會,出任國際稀有金屬與綠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為中國在全球稀有金屬價值鏈的戰略布局提供決策支持。
當日講座開始前,武漢大學副校長、金融與統計學院院長鄧飛教授親自為陶沉生頒發客座教授證書,并在致辭中肯定了陶沉生“將定量金融方法論深植中國實體經濟土壤”的學術追求。鄧飛教授表示,稀有金屬正成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血液”,高校有責任搭建跨界對話平臺,讓金融工具更好地服務戰略性資源安全。
陶沉生的講座以“結構性不平等:全球稀有金屬金融化的雙刃劍”開篇。他首先回溯了從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貴金屬價格自由浮動的歷史進程,引出稀有金屬在近十年內逐步被納入國際期貨、ETF 及碳中和衍生品體系的趨勢。通過對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和芝商所(CME)相關合約成交數據的爬取與機器學習聚類,他指出鋰、鈷合約的持倉結構呈“資金訴求>實體訴求”的金融化偏移,價格波動加劇了下游電池廠商成本計算的復雜性。在闡釋“供給集中度指數(HHI)”對價格溢價的影響時,陶沉生展示了他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導師合作完成的模型:若稀有金屬上游前兩大生產國的產量份額合計超過60%,則在地緣政治沖突或宏觀流動性緊縮觸發的極端情境下,價格年化波動率可由35%躍升至80%以上。該模型2024年曾成功預測剛果(金)鈷礦出口臨時關停導致的期現價差飆升案例,為其在學界贏得“稀有金屬波動率預言機”的綽號。隨后,陶沉生轉向綠色金融的現實應用。他指出《巴黎協定》實施進入深水區后,歐美金融監管機構正推動“綠色供應鏈金融”與“關鍵礦產透明度披露”標準的對接:歐洲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新增“稀有金屬ESG評分”條目,要求機構投資者披露上游礦產來源與碳足跡。他據此提出“稀有金屬碳溢價債券”概念,旨在通過利差調節激勵上游企業采用再生能源冶煉與循環利用技術。
講座進入案例環節時,寶武鋼鐵集團戰略投資部副總裁張可揚率先發問:“相較傳統鐵礦石并購邏輯,稀有金屬投資的估值基準該如何重塑?”陶沉生結合其負責的并購項目經驗,指出需將資本化價值、資源稟賦以及 ESG 信用溢價三維度嵌入“實物期權”框架;他還提醒鋼鐵企業在布局鎳、釩等合金金屬資產時,應警惕歐美“反壟斷審查”中愈發嚴格的“技術主權”條款。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材料事業部總監李欣璇則關注鈷、鎳價格波動對動力電池成本的擠壓效應。對此,陶沉生分享了他在 BIS 任職期間提出的“跨周期產量鎖定+財務對沖二元組合”策略:通過與上游礦企簽署可調產量的五年期供應協議,對應在金融市場使用階梯式期權(step?up option)進行沖擊緩釋;若未來碳價格大幅抬升,可轉換為含碳減排收益權的債務工具,實現靈活再融資。必和必拓中國區稀有金屬市場部負責人安德魯·蘭伯特關注道:“全球南方國家在稀有金屬精煉環節掌握定價主導權的可能性有多大?”陶沉生引用2025年最新數據指出,中國、印度尼西亞與智利在鋰、鎳與銅的濕法冶煉產能占全球比例已超過48%。他認為,如果這些國家聯合推行類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關鍵礦產輸出國論壇(CMF)”,并將綠色低碳冶煉作為新定價準則,或可打破傳統英美金融中心的定價壟斷。同時在場的武漢大學研究生們亦積極參與討論。講座尾聲,陶沉生回到宏觀視角,提出“稀有金屬金融化的第二曲線”概念,即當市場從“資源屬性定價”向“環境屬性定價”演化時,價格錨定機制將從供需彈性轉向碳足跡彈性;他預測在2027年前后,全球稀有金屬金融產品的ESG因素權重或將從當前的15%提升到35%以上,這將重塑資產配置邏輯,也要求中國金融機構提前儲備綠色評估與風險定價能力。
作為海樂行聯會的旗艦項目,“走進名校·跨界視野”系列講壇已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成功舉辦。本次武漢大學站之所以選擇聚焦稀有金屬主題,一方面是因為中國正加速推進新質生產力布局,新能源車與儲能設備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彌補學界在金融工程與資源戰略交叉領域的系統性研究空白。海樂行聯會秘書長宋羽廷透露,下半年將邀請陶沉生赴復旦大學開設《礦產金融工程》短期課程,并與上海期貨交易所合作開發針對鎵、鈮等金屬的場內期權產品。值得注意的是,海樂行聯會在本場活動中首次試點“產學研深度觀摩”模式。三家企業代表不僅旁聽講座,還提前與武漢大學科研團隊進行閉門對接,就聯合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共建“稀有金屬綠色金融聯合實驗室”等議題展開務實討論。根據活動紀要,寶武鋼鐵集團已初步承諾提供500萬元人民幣的種子基金,用于支持實驗室在“基于碳足跡的稀有金屬合金定價模型”研究。
當日下午,陶沉生與企業代表一同前往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材料實驗室參觀最新投產的“真空等離子噴涂與快速成型”裝置。該裝置可實現鈦鋁合金與稀土添加劑的精準配比,為下一代航空發動機葉片開發提供材料解決方案;而陶沉生則在現場為企業高管詳細解讀“技術迭代速度”與“金融估值時鐘”匹配的重要性,建議他們將研發節點嵌入融資條款,避免“技術落地前資本退出”帶來的盈利黑洞。夜幕降臨,珞珈山依舊燈火璀璨。在武漢大學櫻頂校友會堂舉行的圓桌晚宴上,學界與業界的對話繼續深入。圍繞“構建稀有金屬產業共同體”主題,陶沉生與寶武、寧德時代、必和必拓代表共同簽署《武漢倡議》:倡議各方遵循“綠色低碳、開放共贏、風控先行”的原則,搭建跨國數據共享平臺,并在未來三年內共同推動建立“稀有金屬風險中性指數”,以期減少定價操縱,提升市場透明度。
回首這場講座,從宏觀金融框架到產業鏈微觀博弈,再到多邊治理與制度創新,陶沉生全程保持極高的信息密度與邏輯張力。他將深奧的計量經濟學模型生動化、故事化,既滿足了學術界對嚴謹性的苛刻要求,也照顧了企業界對可操作性的現實訴求。武漢大學金融工程系副主任劉琪教授評價道:“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知行合一’課堂,學生不僅聽到了最新的學術發現,也直面了產業中最棘手的實際問題。”展望未來,隨著全球碳中和目標的逐步收緊、能源轉型的加速推進、以及新一輪人工智能與信息技術革命的深化,稀有金屬在儲能、航空航天、量子計算、生物醫療等領域的戰略意義只會愈發突出。而金融工程的介入,將使傳統的“一礦一價”模式向“多維屬性價值定價”躍遷;也唯有通過學術的深耕、產業的協同與金融的創新,方能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把握先機,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構筑更為堅實的物質與制度根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